乾薑片功效與作用

性熱;味辛;歸心、脾、胃、腎、肺經。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洩瀉,肢冷脈微,痰飲咳喘。
禁忌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乾薑,又名老薑片等,系生薑的宿根挖出後洗淨雜質切片曬乾或微火烘乾而成。被中醫稱為「溫中回陽第一要藥」。
性味辛,熱。入心、肺、脾、胃經,善除裡寒以溫脾胃之陽,為溫暖中焦之要藥,凡陰寒內盛、陽衰欲脫或脾胃虛寒、吐利冷痛之症都可用它,因其有溫脾陽化寒飲作用,又可治寒飲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之症。
乾薑性熱,辛烈之性較強,長於溫脾胃之陽,兼能溫肺化痰,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中焦虛寒、陽衰欲脫與寒飲犯肺喘咳等病。金代名醫張元素對乾薑是這樣評價的:  「乾薑氣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又日:大辛大熱,陽中之陽,其用有四,通心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這是對乾薑的臨床應用言簡意賅的總結。
乾薑的功效
【乾薑的功效】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主脘腹冷痛;嘔吐;洩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痺痛。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洩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
《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痺,腸潞下痢。生者尤良。
《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痺,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唐本草》: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藏冷,反胃乾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沉寒,發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經炮則溫脾燥胃。
《醫學入門》:炮姜,溫脾胃,治裡寒水洩,下痢腸澼,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藥品化義》:炮姜,退虛熱。
《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郁降濁,下衝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洩。
溫中散寒,用於脾胃寒證,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洩瀉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於溫中散寒,健運脾陽,凡脾胃寒證,無論外寒內侵之實證,或陽氣不足之虛證均適用。若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若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多與黨參、白朮等配伍,如理中丸。
回陽(回陽通脈),用於亡陽證。乾薑主要歸心,能振心奮陽氣,改善脈息欲絕之證,故謂之回陽通脈。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治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的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溫肺化飲,用於痰飲咳嗽,類似於生薑,但較生薑作用強。乾薑、生薑均可溫中,但乾薑強於生薑,生薑長於止嘔,乾薑差,溫肺化飲乾姜強於生薑,生薑能發散風寒,用於風寒表證,而乾薑能回陽通脈,用於亡陽證輔藥。用於寒飲伏肺,見咳嗽氣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本品能溫散肺寒而化痰飲。常與麻黃、細辛、五味子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的吐血、便血、血崩等證,以炮姜與其他止血藥同用,也可單用乾薑炒黑存性為末,米湯調服。
【性味】
味辛;性熱。
《本經》:味辛,溫。
《別錄》:大熱,無毒。
《藥性論》:味苦辛。
【歸經】
入脾、胃、肺經。
《本草經解》:入肝、肺、腎經。
《得配本草》:乾薑,入手少陰、足太陰經氣分;炮姜,入足太陰經血分。
乾薑的作用

(一)中藥乾薑的應用
用於脾胃寒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經,長於溫散中焦寒邪,以健運脾胃功能。故凡脾胃寒證,無論外寒內侵,還是陽氣不足的寒證皆宜選用。治脾胃寒證,可單用,如《外台秘要》以本品研末服,治脘腹卒痛;也可與高良姜、吳茱萸、花椒等溫中散寒藥配伍。若胃寒嘔吐,常與半夏、吳茱萸等溫中降逆止嘔藥配伍。若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慾不振,飲食減少,嘔吐洩瀉,常與補氣健脾藥配伍,如《傷寒論》理中湯,以之與人參、白朮等藥同用。
用於亡陽證。本品辛熱,能溫心回陽以通脈。治陰寒內盛,心腎陽衰,或大吐大瀉,陽氣衰竭所致的亡陽厥逆,脈微欲絕,每與附子相須為用,以增強回陽救逆之功,並可降低附子的毒烈之性。如《傷寒論》四逆湯,以之與附子等藥同用。
用於寒飲咳喘。本品辛熱,入脾胃肺經,既能溫散肺中寒邪,以利肺之宣降,而痰飲可化,又能溫運脾胃,以去濕濁,可絕生痰之源。故常用治寒痰水飲迫肺所致的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嗽或喘息者。多與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之品配伍,如《傷寒論》小青龍湯,以之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藥同用。
(二)鑒別應用
生薑性溫味辛,行於發散,又能溫中止嘔,多用於外感風寒及胃中寒飲等證。
乾薑辛散之性已減,偏於治療裡寒之證,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
炮姜又名黑姜,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止血及溫中止瀉為長。
乾薑與附子同用,可以加強回陽救逆之功,古曰「附子無姜不不熱」。但乾薑偏溫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三)藥理作用

藥理實驗實驗表明具有興奮豚鼠離體腸管、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及心臟呼吸中樞、興奮心臟、抗組胺、抑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對中樞神經的作用
乾薑浸劑對小鼠自發運動有抑制傾向,能延長環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乾薑浸劑與半夏浸劑同用對中樞神經的作用較單用為強,對小鼠的自發運動有顯著的抑製作用,並顯著延長環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提示二者有協同作用。姜的多種成分都有中樞抑制、加強鎮靜催眠和對抗中樞興奮藥的作用。乾薑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乾薑浸劑及乾薑浸劑與半夏浸劑合用時均可使離體心臟自主運動增強。乾薑浸劑0.25/kg給大鼠靜脈注射,先出現一過性升壓作用,然後出現降壓作用,並能增強心房自主活動。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乾薑浸劑和半夏浸劑聯用時對應激性潰瘍有抑製作用。乾薑浸劑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其抑制應激性潰瘍的作用與此有關。但亦有報告指出,乾薑水煎液(4.5g/kg)灌胃對大鼠的應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胃潰瘍、幽門結紮型胃潰瘍、消炎痛型胃潰瘍無抑製作用;而炮姜(乾薑飲片經砂燙炮製而成)水煎劑(4.5g/kg)灌胃對大鼠的應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胃潰瘍、幽門結紮型胃潰瘍均有明顯抑製作用,但對消炎痛型胃潰瘍無作用。
抗炎作用
乾薑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乾薑浸劑和姜烯酮灌胃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無明顯作用,姜烯酮劑量增加1倍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強度弱於消炎痛5mg/kg的作用。   
抗缺氧作用
乾薑醚提取物有抗缺氧作用,能延長常壓缺氧和氰化鉀中毒小鼠缺氧的存活時間;也能延長斷頭小鼠所致急性腦缺血缺氧後呼吸維持時間,但對亞硝酸鈉中毒小鼠存活時間僅有延長傾向,對小鼠低溫存活時間無影響。
其他作用
乾薑水提取物和乾薑揮發油灌胃能明顯預防大鼠實驗性血栓的形成。乾薑水煎液(10mg/ml)有延長凝血時間並使纖維蛋白部分溶解的作用。乾薑浸劑對末梢性催吐藥硫酸銅誘發的蛙嘔吐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乾薑煎劑對中樞性催吐藥阿撲嗎啡及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均無抑製作用。乾薑浸劑能抑制血管通透性,與半夏浸劑同用有利尿作用。姜辣素、姜烯酮有顯著的滅螺作用。
對心血管及呼吸中樞
酒精提取液對麻醉貓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對心臟也有興奮作用。
抑菌
體外試驗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有抑製作用。對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
乾薑的食用方法治病驗方

用於脾胃陽虛而出現裡寒證,症見積食不消,嘔吐清水,大便稀,腹冷痛,舌淡苔白,脈沉細等。如果治脘腹冷痛,則用炮乾薑,高良姜各等分,為丸。如果治乾嘔,吐清水,則用半夏,乾薑各等分。為末。如果治脾胃虛寒,症見食少嘔吐,洩瀉腹疼,則用人參6克,乾薑S克,甘草6克,白朮9克,煉蜜為丸。
用於肺寒,痰飲內停之咳嗽證,則用茯苓12克,甘草6克,乾薑9克,細辛6克,五味子6克。用水煎服。
用於女性虛寒崩漏,則用乾薑6克,熟附片6克,白朮12克,黃芪12克,山萸肉15克,生龍骨12克,生牡蠣12克,茜草9克,陳棕炭9克,用水煎服。如果治虛寒性痛經,產後腹疼,經常和附子,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葯等同用。
嘔吐:半夏9克(洗),黃芩9g,乾薑9g,人參9g,黃連3g,大棗4枚,炙甘草6g。上述藥材加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渣,再煮取600ml,溫暇100ml,每天3回。
消化道潰瘍:乾薑12克,白芍15克,陳皮12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乾薑保健食譜
乾薑養生粥暖和脾胃、散寒止痛
乾薑1至3g,高良姜3至5g,粳米100g。先煎乾薑,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為粥。
乾薑陳皮花茶溫中暖胃
乾薑3g,陳皮5g,花茶包一個,水250ml。把水加入鍋裡煮沸後,加入乾薑,陳皮再煮約5分鐘後,濾渣取汁;將花茶包置於杯中,用煮好的藥汁沖泡。
乾薑羊肉湯

材料:羊肉(瘦)150克,乾薑30克,鹽1克,大蔥3克,花椒粉1克做法:羊肉切塊,與乾薑共燉至肉爛,調入鹽、蔥花、花椒面,即可。養生功效:1、 溫裡,散寒,補虛。2、 適用於脾腎陽虛之肢冷畏寒、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下肢浮腫;洩下量多;月經後期小腹發涼等症。
溫肺粥
材料:五味子9克,乾薑9克,細辛3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三味中藥洗淨,用乾淨的紗布包好。大米洗淨後加入適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藥,同煮成粥。將粥中的紗布包去掉,分早晚兩次食粥。
養生功效:溫肺止咳化痰。適用於冬季感受風寒引起的咳嗽氣喘,痰色稀白者。
姜茶飲
材料:乾薑3克,綠茶3克
做法:乾薑(切絲)、綠茶用水煎濃汁。
養生功效: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
適用於細菌性痢疾。
姜棗紅糖湯
材料:乾薑5克,棗(干)15克,赤砂糖30克
做法:
將大棗去核,洗淨,乾薑洗淨,切片。
大棗、乾薑,加紅糖煎湯服。養生功效:可曖宮散寒,適用於寒凝痛經。
乾薑的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本草經集注》:「秦椒為使。惡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髒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並忌之。」
【配伍應用】
配五味子,溫肺平喘,化痰止咳。乾薑辛熱溫脾、肺之寒,五味子酸溫收斂,止咳平喘,用乾薑治其生痰之源,五味子以治其標,二藥相伍,一收一散,一盍一開,相互制約,以免過於發散耗傷肺氣,又防酸收太過,斂肺遏邪之弊。《藥鑒別》:「散肺氣,與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
配附子, 附子辛溫太熱,其性善走,為通行十二經脈純陽之藥,乾薑氣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陽通脈以救逆,二藥伍用,回陽救逆之力倍增。古曰:「附子無乾薑不熱。」二藥相須為用,相得益彰。《本草害利》曰: 「引附子,則入腎能通回陽。」
配甘草,甘草辛溫能走能守,溫中回陽,溫脯化痰,偏治裡寒,甘草味甘,性平,炙後入藥,益氣補中,緩急止痛,二藥伍用,辛從甘化,能守中復陽,有溫肺益陽之功用,用治腹中冷寒,肺寒痰飲咳嗽等。《本經逢原》曰:「同甘草以溫經。」
配黃連,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痰;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心除煩。於姜辛開溫通,黃連苦寒降洩,二藥相伍,辛開苦降,一溫散,一寒折,除寒積,清鬱熱,止嘔逆,制泛酸,和胃瀉脾開結甚妙。
配厚樸,厚樸乾薑合用,為苦辛溫法。厚樸芳香苦溫,下氣化濕除滿為主,輔以乾薑辛熱之味,溫中散寒,運脾化濕,二藥伍用,相得益彰。溫中化濕以祛中焦寒濕,行氣消脹療腸胃氣滯。《醫學衷中參西錄》曰:「與厚樸同用,治寒飲杜塞胃脘,飲食不化。」
配桂枝,桂枝辛甘溫,功專解肌祛寒,溫經通陽,調和營衛,乾薑辛熱,溫陽散寒,蠲除水飲為主。二藥伍用,功效益彰,溫肺化飲,止咳平喘力增強。《醫學衷中參西錄》:「與桂枝同用,治寒飲積於胸中。」
配半夏, 乾薑辛熱能祛脾胃寒邪,半夏性溫,降逆止嘔,燥濕化痰。《赤水玄珠》曰:「乾薑得半夏則止嘔。」
配大棗,調和營衛,健脾和中,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大棗味甘合營。二藥伍用,辛甘發散為陽,剛柔相濟,益脾和中,行脾胃津液,治營衛不和之症。如《要藥分劑》曰:「好古曰:服乾薑治中者,必上僭。且大棗輔之。」
配梔子,桅子性寒味苦,清降心胸間煩熱。乾薑性熱味辛,溫散中焦脾胃之寒。二藥配對,一寒一熱,具有清上溫下,平調寒熱之功。治誤下傷中,脾胃生寒,又有鬱熱不除,見心煩腹滿便溏等,方如《傷寒論》梔子乾薑湯。正如陳蔚所曰:「乾薑合梔子,火土相生之義也。」
配人參,人參乾薑均可入中焦脾胃,人參甘而微溫,善健脾氣扶胃氣,乾薑辛甘大熱,善溫暖脾胃而祛寒。二藥相使合用,辛甘扶陽,且人參得乾薑使補而能行,大氣周疏,乾薑得人參使行而通,中氣暢通,有相補相助之意。
方劑制劑

大建中湯(《傷寒論》) 川椒、乾薑、人參、飴糖。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治:中陽衰弱,陰寒內盛。症見: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衝皮起,頭足痛而不可觸近,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或腹中漉漉有聲。
四逆湯(《傷寒論》) 附子、乾薑、甘草。功用:回陽救逆。主治:1少陰病。症見:四肢厥逆,惡寒捲臥,嘔吐不渴,腹痛下痢,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象細弱。 2太陽病誤汗亡陽。
白通湯(《傷寒論》) 蔥白、乾薑:附子。功用:通陽破陰。主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回陽救急湯(《傷寒六書》) 熟附子、乾薑、肉桂、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甘草、五味子、半夏。功用:回陽救急,益氣生脈。主治: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症見:惡寒倦臥,四肢厥冷,吐瀉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戰慄,指甲口唇青紫,或口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微,甚或無脈等。
五積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當歸、肉桂、芍葯、半夏、陳皮、枳殼、麻黃、蒼朮、乾薑、桔梗、厚樸。功效: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或經閉不通等。
小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桂枝、芍葯、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葉子。功用:解表蠲飲,止咳平喘。主治:風寒襲表,水飲內停,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者。
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 茯苓、甘草、乾薑、細辛、五味子。功用:溫肺化飲。主治:寒飲內蓄。症見:咳嗽痰多,痰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烏梅丸(《傷寒論》) 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參、黃柏。功用:溫髒安蛔。主治:蛔厥證。症見:心煩嘔吐,時發時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以及久痢,久瀉等。
乾薑的附方

(1)治卒心痛:乾薑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補缺肘後方》)
(2)治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3)治中寒水瀉:乾薑(炮)研末,飲服二錢。(《千金方》)
(4)治頭目旋暈吐逆:川乾薑二兩(炮),甘草一兩(炙赤色)。上二味,為粗末。每服四、五錢,用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5)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參半夏丸)
(6)治傷寒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太熱者: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乾薑附子湯)
(7)治脾寒瘧疾:
乾薑、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
乾薑炒黑為末,臨發時以溫酒服三錢匕。(《外台》)
(8)治寒痢青色:乾薑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後方》)
(9)治吐血不止:乾薑為末,童子小便調服一錢。(《千金方》)
(10)治吐、下血:當歸、阿膠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黃一錢,柏葉(側柏葉)一錢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點服。(《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11)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乾薑(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12)治腎若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乾薑苓術湯)
(13)治暴赤眼:白薑末,水調,貼腳心。(《普濟方》)
(14)治癰疽初起:乾薑一兩。炒紫,研末,醋調敷周圍,留頭。(《諸症辨疑》)
(15)治一切寒冷,氣鬱心痛,胸腹脹滿 白米四合,入乾薑、良姜(高良姜)各一兩,煮食。(《壽世青編》乾薑粥)
(16)治食後吐酸水 乾薑、吳茱萸各二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立驗。(《千金要方》治中散)
(17)治水瀉無度 乾薑末,粥飲調-錢服,立效。(《政和本草》引孫真人方)
(18)療腸澼,溏便膿血 乾薑、黃連、桂心(肉桂)各一分。上為末。服方寸匕,著糜中食,日三。多膿加桂。忌豬肉、冷水、生蔥。(《外台》引《古今錄驗》乾薑散)
(19)治夏月為陰寒之氣抑遏陽氣於內,不得外發,頭肢節痛,身體拘急,煩心,肌膚大熱,無汗 乾薑五錢,桂枝一兩,杏仁(苦杏仁)一錢,生甘草一兩。上共為細末,每以白湯送下二三錢。(《杏苑生春》)
(20)治一切嗽及上氣者 乾薑、皂莢(豬牙皂)(炮,去皮、子,取肥大無孔者)、桂心(肉桂)(紫色辛辣者,削去皮)。三物並別搗,下篩,各稱等分,多少任意。和合後,更搗篩一遍,煉白蜜和搜,又搗一二千杵。每飲服三丸,丸稍加大,如梧子,不限食之先後,嗽發即服。日三五服。(《傳信方》)
(21)治婦人血瘕痛 乾薑一兩,烏賊魚骨(海螵蛸)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
(22)治毒熱口瘡,或下虛邪熱 乾薑、黃連為末,摻瘡上。初若不堪,應手而愈。(《世醫得效方》換金散)
(23)治牙痛 乾薑一兩,雄黃三錢。上為細末,搽之立止。(《萬病回春》)
(24)治鼻齆 乾薑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千金要方》)
(25)治打撲傷損,筋斷骨折疼痛 乾薑、川烏頭、蒼朮、當歸各等分。為細末,用米醋打稀糊,入藥末不拘多少,調成膏子。用厚紙,上攤藥,乘熱貼敷傷處。如冷時,即用火四邊炙令熱;如干,即以醋潤濕之。(《葉氏錄驗方》勝金散)
乾薑的副作用

毒副作用:毒性很弱,乾薑浸劑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折合生藥為 33.5g/kg;乾薑水煎劑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在250g/kg以上。
宜忌: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食物相剋:
乾薑:乾薑惡黃連、黃芩、天鼠矢。
生薑與乾薑有何區別
不少人對生薑都很熟悉,現在市場上賣的不是子薑就是生薑,即種了一年就采收的新鮮的姜。而乾薑在市面上比較少見,這種姜也叫做母姜,通常是發過兩次芽,生長了三年的姜。
從生薑和乾薑的生長特性來看就可知曉,生薑的味道是比較直接和辛辣的,而乾薑在地下埋了三年,其氣味是比較渾厚的。這種特性導致了兩種姜在中醫方劑裡出現了不同的應用。
生薑:發散作用較強
有人感受風寒感冒時,老人家總會說,喝點薑糖水就好了。煮薑糖水時所用的就是生薑。由於生薑的生長期只有一年,其辛味比較完整,所以驅動的作用很強,能暢通經絡中的濁陰積滯。故此當感受風寒,尤其是出現頭重、鼻塞、四肢倦怠的時候,喝生薑紅糖水是很有效的。
另外,還有一個以生薑為君藥的代表方,即吳茱萸湯。這個方劑是治療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等與 「痰飲」有關疾病的,這些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經絡被 「水氣」所阻。中醫師認為,現代人很多疾病都與「水氣」有關,即通常說的濕氣,尤其是在南方,十個有八個是體內有濕的。因此,這種時候,中醫大多會在方劑裡加上生薑這味藥,用以發散水氣。
乾薑:重在溫煦
如果我們把生薑比喻成一把烈火,那麼乾薑則是不見明火的木炭,能夠慢慢加熱卻不會讓水分散失得那麼猛烈。例如有一道用於急救和治療危重病症的方子「四逆湯」,這個方劑用的是甘草、乾薑和附子。
為什麼要用乾薑而不是生薑?中醫師解釋說,一般危重病人自身的氣血疏導系統很虛弱,如果用發散作用很強的生薑,能夠幫助甘草和附子的藥效迅速到達病灶,但是病人可能會因為受不了這種猛烈的衝擊而加重病情。因此,換成溫化作用見長的乾薑,能夠讓藥效緩慢而有效地在體內揮發,正邪的衝突就不會太激烈了。
生薑治胃、乾薑治脾

我國民間有 「生薑治胃乾薑治脾」的說法,然而中醫師認為不能只從字面上解釋,以為胃病就用生薑脾病就用乾薑,這其實是比較片面的。
祖國中醫的臟腑學說認為,胃屬於腑而脾屬於髒,兩者在經絡上是互為表裡的,髒屬裡而腑在表。生薑比較發散,其藥效在表發揮得較為徹底,所以治療腑病較強,對於脾胃二者來說,更偏向於治療胃病;而乾薑比較緩和,其藥性能夠慢慢滲入「裡」,即髒病,所以對脾的影響更大。
但是,其實這兩種姜都是能夠溫中散寒的,「溫中」就是溫煦中焦,脾和胃都屬於中焦,很多脾胃疾病都會考慮用姜,只不過以病情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姜而已。
夏季吃姜最好吃乾薑
許多人都知道 「冬吃蘿蔔夏吃姜」,由於夏季比較潮濕,很多人會受到濕氣侵擾,出現犯困、失眠、抑鬱、懶言少語等症狀,這時,可以適當食用姜來調理,而且最好選擇溫和的乾薑。
一些人吃了比較滋膩的補品,以此來提高身體免疫力,例如固元膏、桂圓、熟地等等,此時也最好配合吃一點乾薑來溫化。就像樹的蒸騰作用一樣,沒有給足夠的陽光的話,你喝下去水都化不了,整個腠理津液不能開達,所以需要乾薑從中焦溫化。
經常夏季犯困的上班族,可以買一些乾薑片和紅茶一起沖泡,常喝這種姜茶可以提神暖胃,對調整亞健康狀態也是有好處的。
貼文節錄自"健康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紫蘇醋做法

自然原味青草茶

發酵釀水果露